《理想照耀中国》的第二集,是一个我们并不熟悉的故事。 之所以不熟悉,是因为它并没有惊心动魄的斗争,也没有荡气回肠的伟岸。猛然听起来,它似乎只是一个普普通通的,普通到连住在同一屋檐下的家人都不知道的故事。 故事的开端源于一位叫做张人亚的共产党员,他趁着夜色,偷偷回到家中,把一包东西交给了父亲张爵谦。 张人亚没有说这包东西是什么,只是一再嘱托他的父亲,要好好保存。如果他回不来,那就交给共产党,“它比我的命还重要”“谁也不能说”“要确认对方是共产党”……
张人亚的话,父亲不懂,可是张人亚坚定果决的样子和那句“红色的中国一定会出现”,父亲认真地记住了。 匆匆一面之后,张爵谦将这包东西放在了自己的被褥里。第二天一早,儿媳妇晒被子的举动提醒了他:放在被褥里太不安全了。 张爵谦想了很多地方。他尝试过把这包东西放在牛棚草垛里,可转头瞧见吃草的牛,觉得不妥;他尝试过把这包东西放在地缝砖头里,可抬头看见阴霾的天气,他还是觉得不妥。 思来想去,张爵谦为了这包东西该放在哪里发起愁来。
直到有一天,张爵谦亲眼目睹了“恐怖”。 林永健所饰演的张爵谦,在这段目睹街头屠杀的戏中,只有背影和眼神。在近1分钟的时间里,没有台词,没有背景音乐,完全静默。
然而,一个个从张爵谦面前走过的人,在张爵谦的眼睛里都能被读到,他的思想发生着迅速的转变。 随着一声刺耳的蜂鸣般的响声,张爵谦见到了儿子的幻像。此刻的他,彻底明白自己手中的那包东西到底有多重要,也彻底明白自己身上扛下了多么艰巨危险的任务。 为了保护这包东西,张爵谦谎称儿子张人亚已经死了,他给儿子修了一个衣冠冢,把这包重要的东西放在了衣冠冢内。自己则住在了衣冠冢旁边的窝棚里,一住就是三年。
一坟一棚,一人一牛。 三年里,张爵谦始终望着那条通往村外的路,始终盼望着儿子能从这条路上走回来。 三年里,张爵谦承受了太多的非议和诋毁,有人说:“张家把金银宝贝藏在了坟里”,有人说:“从没见过父亲给儿子守坟三年”。 受不了议论的二儿子把窝棚拆了,把张爵谦拉回了家里。可放心不下那包东西的张爵谦,每天还是起早贪黑地来到坟前守着。
某天半夜,张爵谦惊醒来到坟前,见村民们正在刨坟。哄走了村民的张爵谦下定决心,要继续住在坟旁,守着。从此,再也没有人能劝动他。 又一个三年过去了,又一个五年过去了,又一个十年过去了……最忠实的老伙伴等不下去,张爵谦还在望着那条小路。
1949年10月,一声“中华人民共和国今天成立了!”响彻云霄。当所有人欢天喜地地迎接解放的时候,张爵谦竟不知是为何。春去秋来,守在坟前的张爵谦早已不知今夕何年。 1952年,八十多岁的张爵谦终于有机会把这包东西上交给国家。这时张爵谦的家人们才知道,张爵谦近30年的守护的东西有多么珍贵。 可此时,张爵谦最想见到的是他的儿子,最想知道的也是儿子的下落。
张人亚,是参加革命之后改过的名字,他的本名叫做张静泉。 革命时期为了便于开展工作,战士们改名字是常有的事情,而且从事地下工作的他们,不会轻易暴露自己的行踪。 寻找张人亚,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甚至说很难很难。张爵谦没有等到儿子的消息,便离开了。 在张爵谦委托组织查找之后的几十年,张爵谦的家人们也一直没有放弃寻找。那个年代,散落在各地的英雄事迹,很多都犹如尘埃一般,早已被掩盖。 直到2005年,上海图书馆找到了《红色中华》报,四兄妹巧合地来到瑞金革命纪念馆询问张人亚的消息,关于张人亚被尘封的记忆才拼凑了起来。
在一段苏联记者拍摄于90多年前的珍贵影片中,这位慷慨激昂的年轻人就是共产党员张人亚。此时,他刚刚奉命从莫斯科回到上海投入工人运动。 而一份刊登于1933年1月7日《红色中华》报上的悼词,最终揭开了张人亚的下落之谜:张人亚同志于1932年12月23日病故于由瑞金赴汀州的路上。 人亚同志对于革命工作是坚决努力,刻苦耐劳……没有受过任何处罚……人亚同志已死了,这是我们革命的损失……徒然失掉了一个最勇敢坚决的革命战士。 张人亚战斗在革命的前线,是最勇敢坚决的革命战士。 他的父亲张爵谦一生守在坟前,用30年的坚韧守住了党的重要文件,何尝不也是最勇敢坚决的战士。 深圳离婚律师 http://www.transharer.com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