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理财 http://aLquiLer-castiLLos-hinchabLes.com ▼ 之前有朋友问我说:假如你天怒人怨,不幸只身流落荒岛。但是开恩,让你带件艺术品,你带哪一件? 我想都没想就给出答案:宋朝大画家范宽的《溪山行旅图》。 先来看一下全貌 ▲ 范宽《溪山行旅图》 为什么呢? 因为每次我看到他,都会对生活有一个更清醒的认识,我会告诉自己,放宽心,没什么大不了。 而如果我们把中国的艺术史比作一个人漫长的一生,那么宋朝的艺术,一定是ta当之无愧的壮年。 ta浑身都是力量,履历上写满了杰出的成就。 而《溪山行旅图》,就是ta壮年时期最具代表性的杰作之一。 今天的一口气系列,就让我们回到这座北宋的深山里走走吧。 这幅画大致分成两部分,画面底部往上三分之一的地方,有形态各异的石头,石间有流水,石缝中长着各类树木。 再往上,则是一座遮天蔽日的大山,它仿佛被锋利无比的斧头,猛地一下劈开,连云雾都被它气势吓到,只能缠绕在半山腰。 ▲ 范宽《溪山行旅图》局部 第一次看到这幅画时,我就给它取了绰号:中国画第一猛男。 因为这幅画特别奇怪。 跟咱们以前看到的像《早春图》、《富春山居图》 那些阴柔有余,阳刚不足的中国山水画完全不一样。 ▲ 左 郭熙《早春图》局部,右 范宽《溪山行旅图》局部 它给我第一眼的感觉就是“刚猛”。 纵观咱们整个绘画历史,你几乎找不出第二幅能在“刚猛”这个点上跟它相比的作品。 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呢? 问题的答案还得在作者身上寻找。 咱们常说,见字如见人。 其实艺术作品也一样,艺术家往往会将自己影子投射在作品上,范宽与《溪山行旅图》就是典型例子。 范宽是五代末期北宋初年人士,出生在陕西华原地区。虽然华原在当时穷困不堪,却是个盛产名人的地方。 唐代大书法家柳公权,药王孙思邈都是华原人。而到五代末年,这个地方再一次出现一个伟大的人物:艺术家范宽。 ▲ 传《范宽像》 据一个不靠谱的资料说,范宽刚出生的时候,个头是其他孩子的一倍大,饭量也惊人。 长大后的范宽特别魁梧,站在那远远看着就像一棵挺拔的大树。 而这棵大树,最大的爱好是看大山。 就是对着一座山,从早看到晚,坐着看,走着看,喝着酒看,脱了衣服看,看不够第二天再来。 不仅风雨无阻,而且是遇到下雨下雪,还更高兴的跑去看。 给他钱他不要,让他当官他不当,就爱看山,偶尔回家把山水画下来。 ▲ 范宽《 雪景寒林图 》( 是 真的 画了很多山) 你能想象,一个两米高,两百斤重,喜欢看大山的西北汉子拿毛笔画山是什么模样吗? 范宽大概就是这样。 所以金庸先生也在《笑傲江湖》中对《溪山行旅图》的刚猛给出精彩点评。 话说有一日,令狐冲和魔教的向问天来到梅庄。 向问天解下身上的包袱,里头有两个卷轴。 他打开其中一个,是一张很陈旧的图画,右上角提着:“北宋范中立溪山行旅图”十个字。 一座大山冲天而起,墨韵凝厚,气势雄峻之极。 梅庄四庄主一看到这幅画,腿都站不稳了,直勾勾得看了很久。 你瞧,金庸先生不愧是大师。一语点出这幅画核心所在:“一座大山冲天而起,墨韵凝厚,气势雄峻之极”。 但我觉得金庸先生说得不完整。 如果这幅画只有“刚猛”,那么它带给我的感觉就仅仅像是位五大三粗的男子汉。 我不应该在一开始的时候夸下海口说:我每次看到这幅作品都能心情舒畅,对生活有一个更宽心的面对。 那么这幅溪山行旅图除了外表气势雄踞之外,还有什么呢? 一个字:“宽”。 咱们前面讲了范宽的“身宽”,而更重要的在于他“心宽”。 其实对于范宽,因为年代久远,我们难以确定他的出生年月,不知道他的生平故事,甚至连他的名字,现在都有很大争议。 有许多专家学者说:范宽其实不叫宽,宽是他的外号。 因为范宽这个人啊,超级有风度,性格超随和,说话又好听,还宽厚大度。所以大家就都叫他“范宽”。 而在数百年前,艺术家开始学习绘画的时候,没有书本,没有网络教学视频可看。他们仅有的办法就是找个人拜师,或者找到自己喜欢的画作,跨年代拜师。 范宽最初也按照惯例拜师学艺,但是突然有一天他的任督二脉就被打通了——没办法,天才就是不讲道理。 他告诉自己说:“前人之法未尝不近取诸物,吾与其师于人者,未若师诸物也,吾与其师于物者,未若师诸心。” 大概意思是说:前人画山水的方法,也是通过观察眼前的景物,我与其去学习前人的画作,不如仔细观察世间景物。但是与其观察揣摩景物,不如选择自己喜欢的。 这可不得了,范宽不但否定老师,还否知道定了自然,一切跟着感觉走。 (可以大致理解为:范宽一个人完成了西方“古典主义”到“印象派”再到“后印象派”的三个重大艺术思想变革) ▲ 西方古典主义-印象派-后印象派 而且遵从自己内心,跟着自己感觉走这个点,在溪山行旅图的画面中有具体体现。 在哪呢? 就在常常被忽视的画作下半部分,那一小片宁静祥和的地方。 ▲ 《溪山行旅图》局部 画中离我们最近的是一块硕大的石头,石头后面有一条小溪,溪流从后面的小山上潺潺流下。 小山与那刀劈斧砍的刚猛大山截然不同,它更像是一堆乱石,而石缝间长满了蜿蜒的树木。远方,树林的深处的房屋则隐隐地露出顶来。 然后你瞧,右下方的林子里,有两个老翁似的人,他们杵着杖,弯着腰,正缓慢地领着一小队小骡儿从林道里走出来。 ▲ 《溪山行旅图》局部细节 专家们看到这里,就常会摇头晃脑地说:你瞧瞧,人在自然万物,在这巍峨耸立的大山面前,是多么的不值一提。 这个说法本身没有问题,只有足够谦卑,才越能发现自然之美。 但是。 (我老喜欢说但是) 在这里头我却有点不同的小看法。 “我认为在谦卑中,也要守好自己的本心”。 因为当我把眼光从画中那种刚猛,高山仰止的情绪中抽离出来,关注到右下角,这常常被我们忽视的“老翁和小骡”的时候。 ▲ 《溪山行旅图》 老翁和小骡 我心中总有一丝窃喜。 因为我看到:尽管这威武雄俊的大山,似乎也影响不了这“老翁”过好自己的生活。 你再牛又怎么样?你还能不让我好好过日子了吗? 这或许也正是:“假如真有那么一天,我一个人流落荒岛,假如我带上《蒙娜丽莎》,带上《清明上河图》,它们都只会让我一个人在孤岛生无可恋。 只有带着这幅《溪山行旅图》,我才能在那苍茫的大海边,遥望着空无一船的远方,能鼓起勇气竖起中指比向苍天,大喊一声:老子不怕!” 现在常常有人说,跟父辈们那种稳定的生活状态不同,我们是焦虑的一代。我们生怕自己落后与别人,被时代抛弃。 所以我们的心常常被自己和社会弄得很焦躁不安。 常常想着明天会不会失业,跳槽会不会更好,甚至吃饭上厕所也要听着“为你在短时间内学习干货”的所谓课程。 如果你以后遇到,或者正处于这样的状态中。我建议你翻开这幅《溪山行旅图》看看。 世界威武雄壮,无法撼动,但那又怎么样。 放宽心,没什么大不了。 我想,这才是《溪山行旅图》这幅“中国画第一猛男”真正猛的地方,不在于力量,而在于那种面对无限恐惧,却坚守己心的心境。 就像《九阳真经》所言—— 他强由他强,清风拂山岗; 他横由他横,明月照大江。 他自狠来他自恶,我自一口真气足。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