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铜器——通常指收藏品中的重器,属国家一级一类保护文物。青铜器是以纯铜和锡铸造而成,常见的有礼器、兵器、食器(包括乐器)以及工具(主要是容器)等。早的青铜器应从夏王朝开始。据载,夏禹王用九州之铜造九鼎。青铜器在古代是权力的象征,楚庄王“问 鼎中原”便是佐证。夏被商灭亡,鼎迁于商。周克商,又将九鼎迁至洛邑(今天的河南)。常见的是鼎和爵,品种繁多,尤其商代中后期更为盛行,制作亦更加精美,且多见大型器件(如大方鼎等)。战国以降青铜器趋向衰退,严格讲,三国以后只能视作铜器(如钱币,佛像等)。 春秋战国之交的《考工记》,出现了世界上最早关于青铜合,金配比的记载:“金有六齐,六分其金而锡居一,谓之钟鼎之齐;五分其金而锡居一,谓之斧斤之齐;四分其金而锡居一,谓之戈戟之齐;三分其金而锡居一,谓之大刀之齐;五分其金而锡居二,谓之消杀矢之齐;金锡半,谓之鉴隧之齐。”此处的“金”即为青铜或纯铜。表明占人经过铸造实践,最迟在春秋时期,工匠己能根据青铜器不同的使用性能,选用不同的铜、锡配比,使青铜器物的性能达到相应的使用要求。但古人铸剑既无先进的熔炼设备、纯净的原材料,又无精确的测试手段,因而不同匠师铸出的铜剑的合金比会不尽相同,所以有配比常数上下浮动的现象。 青铜剑,同心圆剑首,与剑身分铸,剑柄有两道箍,并嵌有绿松石。圆柱形剑茎,凹形兽面纹剑格,并镶嵌绿松石落。剑身包裹一层厚厚的铜绿,只在近尖处露出一小块剑身,光亮如新,剑刃前部向内侧收束弧曲,刃部锋利异常。青铜本色,做工精良,纹饰华美。保存完好,显示了战国时期青铜器制造的高超技艺。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