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集过后,《大决战》显出了真容。
节奏快,不拖戏,场面恢弘,质感满满。 最关键是,堪称一场演技派的神仙打架。 但,神仙打架,也少不了面临比较,毕竟,30年前由八一电影制片厂拍摄的电影版《大决战》,早已成为经典,古月、苏林、马绍信的表演,更铭刻在一代观众心里。
珠玉在前,能不能超越? 唐国强扮演的毛泽东、刘劲扮演的周恩来、王伍福饰演朱德,郭连文饰演的刘少奇,以及王健老师饰演的任弼时,都早已被这届观众认可,几乎无法挑毛病。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唐国强的表演,可以说无论是动作、神态还是微表情的处理,都已经进入行云流水之境,既能展现人物豪情,又有细腻的内心世界和真实的情感演绎。
一场正式谈判前和蒋介石的座谈戏,言谈间仿佛千军布阵万马奔腾,文戏演出了武戏雷霆万钧的感觉,这样的谈笑用兵,绝对是教科书级的演绎,和古月版堪称各有千秋。
刘劲饰演的周恩来,大气,冷静,威严。无论是第一集里与戴笠的一场谈话,还是第四集对张治中的一段发言,平静的语气中波涛汹涌,处处见表演功力。
但,对这些早已被公认的演员,表扬的声音够多,分析也够透彻,我就不锦上添花了。 我想做的,是把掌声送给另外两名相对“比较新的演员”,于和伟饰演的林彪,和王劲松饰演的蒋介石。
一部史诗大剧的成功,和演员的表演,关系巨大,但前人的殿堂级演绎,也可能对后来者造成观众先入为主的障碍,如何破局?是跟随经典表演,还是创出新境? 这才是真挑战。 马绍信版已成经典,于和伟如何突破?就一场黄豆戏挑战最大的,绝对是于和伟。因为马绍信的表演早已将观众的记忆填满。
马绍信表演中最令人信服的地方,就是他牢牢抓住了林彪这个人物的特点:一个冷,一个藏。 冷,待人冷淡、处事冷静,连身体都畏寒。 藏,深藏不露,不苟言笑,就爱一个人琢磨。 马绍信的表演,真正做到了神形兼备。 从表面看,于和伟的表演面临不少掣肘—— 一是身高不一致,二是外形有差距,三
是于和伟太过精神,还略胖了一点,没办法,硬件如此。 最关键的,还是气质。林彪的气质,是拒人于千里之外。
于和伟上一部《觉醒年代》,还跟车夫坐在一个桌上吃火锅,这能像? 但于和伟的表演,为什么包容性这么大,一是能准确地控制自己的力度,把握举手投足之间毫厘毕现的分寸感,像刀刻一样准确。 但最关键的,还是于和伟的表演,总有“毛边”。什么意思?就是表演中,充满人物前世今生的残片。 有网友看过《大决战》评价,就知道于和伟不管演谁都要搞个怪,黄豆一直乱跑,撕纸塞耳朵、射击脱靶… 我认为,这概括不能再精准。
因为他的表演是有毛边的,所以他真实得无从反驳。 于和伟为林彪这个角色找到的毛边是什么? 是大人物化「小」。 先看第二集东北民主联军总司令林彪怎么出场?
大部分剧评都搞错了,说他骑马出场,为什么?因为按常理,林彪骑的当然是应该是马对不对。 但实际呢,是骑驴。 不但骑驴,还在行军途中,在驴背上,睡着了…… 直到警卫员大叫几声“司令员”,林彪才从睡梦中醒来。
不但这样,醒来以后还带着“起床气”,白了警卫员一眼,这一眼,就带着林彪的寒气。 这还不够小? 再来一场戏,吃黄豆。
第四集,蒋介石一边假谈判,一边全国运兵开战,外面打得热火朝天,于和伟饰演的林彪却在指挥所淡定地边吃着炒黄豆,边用黄豆和黑豆做子,在作战地图上排兵布阵。 浓眉紧锁,气场强大,生人勿近,是不是,给人高深莫测的感觉。 深圳水疗 深圳SPA 深圳桑拿情报站就在这时,帐外枪声响起,这是敌人打过来了?换成庸庸碌碌之辈,早已藏在桌底,他呢,第一个动作,听。这枪响,不是敌兵,是有人练打靶。
第二个动作,塞。撤出一张纸,揉成两个小球,塞住两只耳朵,继续吃黄豆,继续舞。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