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政声屏障 1948年11月6日,淮海战役爆发。在淮海战役第二阶段,国民党12兵团司令黄维奉徐州“剿总”司令刘峙的命令前往徐州。一开始黄维转移十分迅速,不过当行进到双堆集时,黄维发现自己的大部队已经陷入解放军的包围圈,再也无法前进。
被包围的黄维只能等待救援,他甚至还派了12兵团副司令胡琏前往南京寻求帮助,不过胡琏却带回了自行突围的消息,最终12兵团司令黄维只能自行组织突围。黄维突围之前,110师师长廖运周主动请缨,希望能当黄维的先锋。廖运周的真实身份是我党党员,不久后廖运周临阵起义,彻底打乱黄维的部署,12兵团也因此全军覆没,兵团司令黄维兵败被俘。
黄维被俘后不久就被关进北京功德林战犯管理所接受改造,关于黄维的改造过程,很难用一两句话说清。因为黄维是战犯管理所中最顽固战犯,直到1975年,国家特赦最后一批战犯时黄维才被特赦。 黄维恢复人身自由后本想回江西老家生活,组织为了照顾他把他留在北京,并让他担任了全国政协常委。整体来说,黄维被特赦后待遇不错,政协常委享受副部级待遇,黄维晚年衣食无忧,生活也得到妥善的照顾。
因为黄维是淮海战役的亲历者,所以他恢复自由后有关部门希望他能以亲历者的身份从国民党角度书写一本关于淮海战役的回忆录。一开始黄维不愿意写,经过劝说后勉强同意,不过却提出了一个要求,那就是书名不能叫《淮海战役》,而应该叫《徐蚌会战》。因为他认为既然从国民党角度出发,那么战役的名字就应该按照国民党的提法称为徐蚌会战。 经过多方面调解,黄维最终同意以国民党角度书写淮海战役的相关历史。提到淮海战役,黄维总结了淮海战役国民党失败的原因。在黄维看来,淮海战役之所以失败,最大的原因是杜聿明不会指挥。
面对采访时,黄维也多次强调国民党在淮海战役失败完全是杜聿明的个人原因,他个人指挥失误导致葬送几十万大军。黄维恢复自由时,淮海战役已经过去了二十多年,黄维对这件事还是耿耿于怀。由此可见,黄维内心坚定地认为淮海战役失败是由杜聿明造成的。 事实真的像黄维那样认为的吗?恐怕不是。俗话说,得民心者得天下。解放军之所以取得淮海战役的胜利,最大原因是得到了人民的支持,有一句话说:“淮海战役能取胜是当地老百姓用小推车推出来的”。由此可见老百姓的作用有多大。国民党武器装备优越,而且又有空军支援,虽然他们强大,但强大不过人心向背。
黄维把国民党在淮海战役失败的原因归结为杜聿明不会指挥是大错特错的,黄维忽视了事物发展的客观规律,把战争的成败归结为个人原因,只能说明他的内心还没有接受国民党战败的事实。 诚然,黄维有坚定执着的信仰,作为一名军人,他是令人敬佩的。黄维身上有对国民党的愚忠,只是他不应该把成败归结为个人原因。 参考资料: 《淮海战役始末》杜聿明、《同舟共进》201104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