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起卫立煌,他绝对是一个不缺话题的历史人物,他曾是国共双方都认可的历史人物,也是在国共双方大决战中扮演重要角色的历史人物。对于这样的一个人物,《大决战》虽对其给予了相当的戏份。但帅克以为,无论从其人物形象刻画的形似和神似方面,都有一定的差距。跟电影版的形象刻画也没法比。综合起来看,至少有三点错位。
第一点:卫立煌是“五虎上将”,不是平庸泛泛之辈。 卫立煌是靠自己的能力打出来的悍将。从早年追随孙中山受到孙本人的褒奖便可知其资历经历还是相当可以的。之后,在北伐、在中原大战、在对付红军的作战中,卫立煌屡立战功,成为蒋介石麾下著名的“五虎上将”。蒋介石为褒奖其突出的战功,甚至还将安徽的金寨改为立煌县。足见他对卫立煌的厚爱与看重。 特别是在抗日战争时期,卫立煌可谓是一代爱国名将。他指挥的忻口会战给日军以重创。与很多仇共反共的国民党高级将领不同,卫立煌在与八路军的合作抗战中,能够诚以相待,对八路军的枪弹、物资等方面给予了相当大的支持和资助。总体上说他与八路军保持了较好的统一战线和合作抗日的关系。尤为难得的是他还与毛泽东、朱德等人保持了不错的个人关系。 陈诚主政东北半年后,一看不行便决定找借口离开东北。卫立煌正是在这一特殊历史时期接替陈诚到东北主政的。原本上卫立煌也不愿到东北来䠀这个浑水,但架不住蒋介石命令的坚决,架不住张群、顾祝同等大佬们的说客劝任。最终卫立煌从陈诚的手中接过了已呈战略颓势的东北。 反观电视中的卫立煌形象,找不出曾是一名“五虎上将”的影子,找不出他曾是蒋介石一名爱将的过往,更找不出他是集东北党政军大权于一身的不怒自威的“卫老总”。如果只看蒋介石与卫立煌矛盾对立的一面,我们便很难理解东北战略区这样一个重要岗位,蒋介石非要卫立煌来担纲的逻辑和关系。这一点,仅从电视上看,显然把二人这种内在的、深层次的关系刻画、描绘得过于简单了些、对立了些。 第二点:卫立煌是“儒将”,不是猥琐自卑形象。 看过电视剧中的卫立煌形象,给人更多的感觉是摇头晃脑的形象、胸无城府的形象、市井少文的形象。如果观众们只是通过电视的这个视角来看待卫立煌,那么显然与历史上真实的卫立煌大相径庭。 卫立煌自小时起,便聪明过人。在才气上,他可以填词赋诗;在军事素质上,他曾受过良好的军事基础训练;在指挥用兵上,也以善用韬略而著称,以会打仗而著称,“五虎上将”不是浪得虚名。特别是他还有一段留洋的经历,在外国考察军事将近一年,这些使他的军事眼界得到了极大的丰富。综合这几方面来看,他显然不是一个大老粗式的武将,不是一个猥琐自卑的形象,而是一个“儒将”。 《大决战》电影版中,曾有卫立煌与他的夫人韩权华用外语对话的一组镜头。虽是简单的一个镜头,但衬托的是卫立煌不俗经历的一面,衬托的是卫立煌见过大世面的一面。帅克以为,这样的形象处理,更显细腻、更显内涵、更显生活化。
第三点:卫立煌是“剿总总司令”,不是任何人可以对其颐指气使。 卫立煌初到东北时,是以东北“剿总”总司令的身份出现的。考虑到陈诚的面子,东北的行辕主任一职仍由陈诚兼任。但陈诚急于摆脱东北这副烂摊子,有人接手,他当然巴不得甩之而后快。这样,东北的党政军大权便由卫立煌一个人兼任起来。 应该说,随着时间的推移,因为蒋介石与卫立煌对东北在战略指导上的分歧,两个人的矛盾逐步加大。但即使再是加大,卫也是“剿总”总司令。蒋介石不可能全面绕过卫立煌对东北进行垂直指挥。换句话说,不管蒋介石再不信任卫立煌,但他毕竟是东北主政一方的诸侯大员,是党内军内大佬,范汉杰、廖耀湘、郑洞国等人对他还是得恭敬的,至少是面上的恭敬。而电视上体现的恰恰是这几个人都不把卫立煌放在眼里,有时甚至是冷嘲热讽、颐指气使。 特别是电视上描述的杜聿明当面质问东北的失利责任完全在卫立煌这一段,杜聿明厉声直呼卫立煌名字,这显然是不妥的。这样不仅弱化了卫立煌的形象,也有损杜聿明形象的刻画。事实上,杜聿明在国民党军内八面玲珑,在处理人际关系上是很有一套的。包括邱清泉这样的悍将谁都不服但却服杜聿明。包括他是何应钦系的人,但他依然能够处理好与陈诚系包括陈诚本人的关系。我们看杜本人的回忆,他对待卫立煌是很尊重的。他与卫关于东北战事及对蒋介石本人的看法等,甚至都能够进行多次交心地深谈。因此,电视上体现的他厉声质问卫立煌,是不成立的。这种处理手法是错位的。 还有就是电影版关于卫立煌离开沈阳,是被副官、卫士们架走的,他是死活不肯离开沈阳。而电视版却是他已安排好飞机,有些猥琐地、在机场被众人认出后很窘态地坐上飞机逃走的。两者的艺术处理,帅克显然更接受电影版。因为,不想走而被手下人架走,至少体现了东北“剿总”总司令最后的一点尊严。 当然,我们在正面客观介绍卫立煌之时,也不要忽略了这样一个事实:至少不要以“五虎上将”来复制东北时期的卫立煌形象。必须承认,东北时期的卫立煌与当年“五虎上将”时期的卫立煌,与抗日战争时期的卫立煌还是有相当的落差的。在东北时期的卫立煌,他更多采取的是守势战略,也可以说是一种没有多大作为的保守的战略。因为,此时的东北,面对林彪等一干铁血将帅,不仅卫立煌不行,陈诚也不行,甚至包括国民党最能打的中生代将领杜聿明都不行。因此,从这点上说,卫立煌走到这一步,不是以他的意志为转移,而是历史大势下身不由己的一种无可奈何。
主要参考文献:《卫立煌传》《辽沈战役》 合肥假肢 http://www.mlkf88.com ![]() |